做个公证去除心头悬石本报记者 仇健/文 陈立波/摄
殷浓利,杭州市西湖公证处公证员。5年的从业经历,让她目睹了老百姓的公证需求被大大激发的过程。 殷浓利到公证处正好5年。5年前,杭州拱墅区公证处包括主任在内,总共只有5名公证员。去年下半年,公证机构改革,原拱墅区公证处和西湖区公证处合二为一,名称淡化了区域色彩,更名为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公证处,公证员增加到了8人。 公证员增加了,可殷浓利反而比以前更忙碌了。“以前,我常常会有空闲的时间,可现在我如果不紧凑地安排工作,就要加班加点了。”就在记者上门采访的前一天下午,她还一连做了两个证据保全公证。 在殷浓利的记忆中,5年前老百姓到公证处做公证,多数是因为在房产继承、赠与等过程中,根据相关法定程序的要求前来公证的。而如今,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把公证当作了保护自己权益的“未雨绸缪”。 回想起来,那时候的殷浓利刚刚通过司法考试,还是公证员助理,碰到的证据保全公证并不多,很多老百姓对此甚至还不太了解。可如今,这一类型的公证频繁地被老百姓采用,成了维护自身权益的一个利器。“在房地产市场的期房销售中,一旦发现房子和图纸不符,与开发商协商无果后,做个证据保全公证,将证据固定下来,成了不少购房者的首选。”殷浓利介绍说。 现在殷浓利的客户名单里,除了公民个人和企事业单位外,还出现了不少政府部门。政府部门的自主意识原先比较强,认为自己的行为不需要第三方来证明。可如今,老百姓的法律意识增强了,要想取信老百姓,政府部门也来寻求公证的帮助。 2005年4月,杭州市拱墅区祥符镇总管堂村的村委会主任找到了公证处。当时,该村要进行农居点建房的定位抽签。这项工作是村里第一次搞,怎样操作才能公平、公正,让村委会一筹莫展。 殷浓利先是帮村委会修改、制定了抽签的程序和规则,然后对抽签过程进行了现场监督公证。这样一来,即使没抽到好的位置,村民们也都心服口服。 记者采访中,殷浓利办公室的电话铃不时地响起,都是老百姓打来咨询公证事宜的,殷浓利都一一作了详细解释。她说:“老百姓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强了,不管有什么事都想做公证。可是有些公证我们是不能做的。”前些天,一个老人气愤地打来电话说要和儿子脱离父子关系,想请公证处做个公证。殷浓利哭笑不得,只得一边安慰老人,一边解释为什么不能做这样的公证。 面对这些愤怒而来、满意离去的老百姓,殷浓利说,老百姓的权益受到了侵害,首先想到公证,作为一个公证员,这是最大的欣慰,也是最大的动力。 |